“ML 游戏” 的前世今生
“ML 游戏” 这一概念的起源,最早可追溯到日本二次元手游《Fate/Grand Order》(命运:冠位指定) 。在这款游戏中,部分角色对玩家所扮演的 “御主” 有着明确的喜爱之情,这类角色被称为 “Master Love” 类角色,取其首字母,“ML” 一词便应运而生。早期,“ML 游戏” 的核心特点较为鲜明,主要聚焦于游戏中的角色对玩家所扮演的主人公怀有恋爱好感,以此满足玩家在虚拟世界中被爱慕、被追求的情感需求 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ML 游戏” 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。在网游时代,特别是氪金抽卡手游兴起后,“ML 党” 群体规模伴随着 “舰娘 - like”、《偶像大师》等系列 IP 持续壮大。这一时期,“ML 游戏” 开始注重角色塑造与剧情设计,力求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,让玩家与角色之间建立起更为深厚的情感纽带。在一些游戏中,玩家能够通过与角色的互动选项,影响角色对自己的好感度,从而解锁不同的剧情分支与结局,大大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与代入感。
ml 群体从诞生之初,便试图对碧蓝航线社区进行指导,他们渴望将自己对 “ML 游戏” 的理解与标准,强加于碧蓝航线的游戏社区之上。在 ml 群体的认知里,碧蓝航线既然包含了角色对玩家的喜爱元素,那就理应遵循他们所制定的 “ML 游戏” 规则。于是,他们频繁在碧蓝航线的官方论坛、贴吧等社区平台发布相关言论,试图引导玩家按照他们的思路去理解和游玩游戏 。
然而,碧蓝航线的玩家们并不愿轻易交出社区的话语权。他们认为,碧蓝航线有着自己独特的游戏文化与社区氛围,这种特色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,不应被外来的理念所左右。在面对 ml 群体的指导时,玩家们纷纷站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,他们通过发表帖子、制作视频等方式,阐述自己对游戏的理解与看法,坚决捍卫自己对游戏社区的主导权 。在一次关于游戏角色设定的讨论中,ml 群体认为某个舰娘的性格设定不符合 “ML 游戏” 的标准,要求官方进行修改。但碧蓝航线的玩家们则认为,这个舰娘的性格设定正是游戏特色的体现,能够为游戏增添别样的魅力,坚决反对 ml 群体的干涉 。
ml 游戏的定义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,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标准。在角色方面,要求角色的情感表达需围绕玩家展开,且情感关系应相对单一、纯粹,主要聚焦于恋爱好感;在剧情方面,倾向于以玩家与角色之间的情感发展为主线,弱化其他复杂的剧情元素 。
碧蓝航线的自我认知与 ml 游戏的定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。正如前文所述,碧蓝航线注重为玩家打造一个多元、丰富的游戏世界,其角色不仅有着对玩家的喜爱之情,还各自拥有独立的背景故事与性格特点,这些角色在游戏中还需承担起各自阵营的使命与责任;在剧情方面,碧蓝航线以二战为背景,构建了一个充满战争冲突与阵营对抗的宏大叙事体系,玩家与角色之间的情感发展,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。
这种游戏定义上的分歧,引发了玩家之间激烈的争论。在一些游戏论坛上,支持 ml 游戏定义的玩家与认同碧蓝航线自我认知的玩家,常常就某个角色的定位、某段剧情的走向等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。有的玩家认为,碧蓝航线中的某些角色对玩家的情感表达不够直接、明确,不符合 ml 游戏的标准;而另一些玩家则反驳道,这些角色的情感表达细腻而真实,是碧蓝航线独特魅力的体现,不能简单地用 ml 游戏的标准来衡量 。
玩家阵营 “撕裂”
在碧蓝航线被踢出 ml 游戏这一事件中,玩家群体内部出现了明显的 “撕裂”。一部分玩家坚决支持游戏与 ml 概念进行切割,他们认为,碧蓝航线有着自己独特的游戏文化与定位,不应被 ml 游戏的概念所束缚。在他们看来,ml 游戏的一些标准与要求,会对碧蓝航线原有的游戏特色造成破坏,阻碍游戏的发展。“碧蓝航线本来就有自己的玩法和剧情,加入 ml 概念反而会让游戏变得不伦不类。” 一位支持切割的玩家在论坛上如此留言道 。另一部分玩家则强烈反对这种切割行为。他们觉得,ml 游戏的元素能够为碧蓝航线增添更多的魅力,丰富游戏的玩法与情感体验。在这部分玩家眼中,ml 游戏所强调的角色与玩家之间的恋爱关系,能够进一步加深玩家与游戏角色之间的情感羁绊,使玩家更有代入感。“我玩碧蓝航线就是冲着舰娘对我的喜爱之情来的,切割 ml 概念,就像是把游戏的灵魂给抽走了。” 一位反对切割的玩家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。
这一事件不仅仅局限于碧蓝航线的玩家群体内部,还引起了游戏圈其他玩家以及媒体的广泛关注 。不少游戏圈的玩家纷纷加入讨论,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。一些玩家认为,碧蓝航线与 ml 游戏的切割,是游戏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我调整,有助于游戏保持自身的特色与独立性;而另一些玩家则觉得,这种切割行为可能会导致游戏失去一部分潜在的玩家群体 。
未经授权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