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原神》的战斗体系里,元素反应机制绝对是核心亮点。当火元素碰上水元素,会触发蒸发反应,伤害瞬间飙升;冰元素与火元素相遇,融化反应带来高额输出;雷元素和水元素交织,则会产生感电效果,持续造成伤害 。这些元素反应不仅丰富了战斗策略,还让玩家在战斗中感受到元素交互的奇妙魅力。
与其他游戏简单的元素反应相比,《原神》的元素反应机制原创性和复杂性都很高。就拿元素量这个概念来说,在《原神》里,元素量是评估元素的重要指标,不同强度的元素有着不同的元素量,同种元素反复叠加附着时,不是简单的累加,而是元素量的叠加覆盖。触发元素反应时,触发元素会消耗附着元素的元素量。这种元素量的设定,让元素反应更加动态和复杂。
再看元素残留规则,在《原神》中,元素反应后的残留情况很有讲究。以蒸发反应为例,火水顺序和水火顺序,元素残留的情况不同,而且还与元素的附着时间、元素量等因素相关。在融化反应里,冰火顺序和火冰顺序下,元素残留也有特定的规律 。而在其他游戏中,往往不会对元素残留有如此细致的设定。
元素反应的优先级也是《原神》元素反应机制复杂的体现。不同元素之间的反应优先级不同,比如火和雷两种元素与藏冰、藏水反应时,有着特定的先后顺序。在一些特殊状态下,如冻结状态、极寒状态,某些元素反应还会被禁止,这进一步增加了元素反应机制的复杂性 。
开发成本高
要模仿《原神》的元素反应机制,开发成本是第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。从数值策划的角度来看,需要进行大量复杂的数值计算。就拿元素附着和点燃机制来说,需要精确计算不同元素的附着方式,如单体附着、小范围附着、大范围附着等,以及点燃元素的各种参数 。像久岐忍的雷属性自身周围大范围循环弱附着 / 点燃,芭芭拉的水属性自身周围小范围循环弱附着 / 点燃,这些角色的技能设计背后,是数值策划对范围、频率、时间、白值加成、精通加成等多方面的精细计算,计算量是普通游戏机制的数倍。
在程序编写方面,要实现如此复杂的元素反应机制,代码量大幅增加。不同元素之间的交互逻辑、反应效果的实现,都需要编写大量的代码。而且,随着游戏角色的不断增加,每个角色的技能与元素反应的组合情况各异,程序需要处理的情况呈指数级增长 。在测试环节,为了确保元素反应机制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正常运行,没有漏洞和 bug,需要进行海量的测试工作。不同的角色组合、元素组合、战斗场景,都要逐一测试,这无疑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。
平衡之难
元素反应机制下保持角色和游戏平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随着新角色的不断推出,元素反应的组合变得越来越复杂。以妮露为例,她的出现重新定义了元素反应效果,其独特的技能机制与其他角色和元素产生了新的反应组合,这就需要策划对游戏中的各种数值进行重新调整和平衡 。
新角色的加入可能会打破原有的游戏平衡。如果新角色与某些元素的反应效果过于强大,就会导致游戏中出现 “一家独大” 的局面,其他角色的上场率降低,影响游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。若新角色的元素反应机制不够完善,可能会出现与现有角色和元素反应不兼容的情况,这不仅会影响玩家的游戏体验,还可能引发玩家的不满。而对角色和元素反应的平衡调整,又会对游戏的整体生态产生影响,牵一发而动全身,需要策划谨慎对待。
收益不明
模仿《原神》的元素反应机制,能否带来相应的市场收益和玩家认可,是游戏开发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。在竞争激烈的游戏市场中,玩家对于游戏的品质和创新性要求越来越高。即使其他游戏成功模仿了《原神》的元素反应机制,也不一定能获得玩家的青睐,因为玩家可能已经习惯了《原神》的游戏风格和玩法,对其他模仿者持观望态度 。
从市场收益的角度来看,开发和模仿元素反应机制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,包括人力、物力和时间成本。如果投入产出比不乐观,游戏开发者可能会面临亏损的风险。与《原神》相比,其他游戏在品牌影响力、玩家基础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,这也会影响模仿元素反应机制后的市场收益。因此,在收益不明的情况下,很多游戏开发者对模仿《原神》的元素反应机制持谨慎态度。
并非没有游戏试图模仿《原神》的元素反应机制,一些游戏在开发过程中对元素反应机制进行了借鉴和尝试。然而,这些模仿者大多面临着诸多困境,最终的呈现效果也不尽如人意。
以《逆水寒》为例,它曾被指控抄袭《原神》的元素反应机制 。在《逆水寒》中,虽然引入了元素反应的概念,但其元素反应的设计和实现与《原神》存在较大差距。《逆水寒》的元素反应更多是简单地将元素进行组合,产生一些固定的效果,缺乏《原神》中元素量、元素残留和反应优先级等复杂而精细的设定。这种简单的模仿,使得《逆水寒》的元素反应机制在游戏中显得较为生硬,无法为玩家带来像《原神》那样丰富多样的战斗体验。玩家在游戏中很难感受到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度和策略性,也无法像在《原神》中那样根据不同的元素组合和战斗场景制定灵活的战斗策略。
更多精彩内容推荐:
《原神》中为什么搞破坏的可莉能当上西风骑士,而乐于助人的诺埃尔不行?
未经授权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