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有的创意都源自生活。要是你不了解生活,脑袋里就没有实际场景,没场景就谈不上产品思维,没有产品思维,那可就不太适合做内容运营啦。
一、啥是运营
咱这儿说的内容运营。在一个项目开展过程中,运营人员要做前期的方案策划,也就是项目计划。之后还得组织人员,协调着去落实这个方案,并且把结果通知到位。简单来说,运营就是项目研发和功能创造等各项管理工作的统称。
二、内容运营可不是只会抄袭的 “备胎”,得像个导演
和现在做游戏一样,抄为王的时代,经常听到有人说内容运营的现状是 “抄就完事了”,好像运营只要会抄就行,别人能抄,我为啥不能抄呢?确实,创意和灵感一开始我们可以借鉴,复制粘贴在运营新手阶段也算常见。但要是只会抄,那和搬砖有啥区别呢?人家搬砖是体力活,多劳多得,只要有力气,一时半会儿还不好被替代。可你要是只会复制粘贴,那真就只是个 “备胎”。
合格的内容运营就算借鉴了别人的创意,最后做出来的东西也得有自己的特色。就好比借别人的架子搭自己的舞台,怎么搭这个舞台,那全是自己的事儿,和原来那个架子没啥关系。这就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,你觉得呢?内容可以借鉴,但怎么借鉴,怎么利用别人的东西打造自己的成果,这得靠运营自己去琢磨、去实践,不然老板花钱请你干啥呀?
三、你有没有产品思维?
现在原创越来越少,创意也稀缺,好多运营人员都掉进 “缺乏灵感” 这个坑里了。很多运营没灵感、没创意,就只能从网上找素材,然后把素材名字一改,就没下文了。大家都知道,游戏发展到现在,内容同质化特别严重。我不反对借鉴,要是能借鉴得好,那也是本事。可很多运营就像前面说的,改个名字就不管了,觉得自己就是混口饭吃,这对自己和工作都不负责,不做备胎才怪呢。
我想问问各位运营和市场人员,天天喊着创意、方案,可每次交给 leader 都被打回来,一次都没通过。你们有没有想过,自己抄来或者改良过的创意,到底有没有产品思维,有没有考虑用户体验呢?比如说,你看到一款热门仙侠手游,在微博上发起了一个 “古风穿搭大赛” 的活动来进行游戏宣发。玩家们可以根据游戏中的古风元素,搭配现实中的古风服饰并拍照上传,活动热度极高。你觉得这个活动形式很不错,刚好自己负责宣发的一款现代都市题材手游,也打算在微博上搞个活动,于是就想直接照搬这个模式。但仙侠手游本身的古风元素,与现实中的古风穿搭天然契合,容易引发玩家兴趣。而你负责的现代都市手游,游戏内容与古风穿搭毫无关联。要是只是机械地复制这个活动形式,不做任何适配性的调整,你觉得自家手游的玩家会买账吗?他们能理解这个活动和游戏之间的联系吗?这样的活动能达到预期的宣发效果,提升游戏的知名度和玩家参与度吗?
啥叫用户体验呢?真正的用户体验,是要让用户操作简单,能看懂你在说啥,理解你想传达的意思。所以,你得把找来的素材加工优化一下,把那些生僻字、专业词换成用户能看懂的文字,最好再配上图,文字太多用户看着容易头晕,就没兴趣往下看了,这可不叫用户体验,简直就是 “强迫用户”。
优化完自己先看一遍,确保自己能理解优化后的内容。最好再发给朋友看看,看他们能不能看懂、理解。要是都没问题,那第一步就算做好了,接下来就得看你怎么设定产品场景了,这也能检验你适不适合做运营。
四、怎么设定产品场景
接着上面说,场景设定里的互动是啥?啥叫场景呢?打个比方,就说参加户外运动俱乐部组织的登山活动吧。你一直想尝试登山,看到俱乐部发布的活动信息。活动介绍里详细说明了要攀登的山峰特点、预计登山路线、所需装备以及活动组织者的经验等情况。这就好比咱们做方案策划,活动组织者把这些信息呈现给你,就像你给老板阐述方案。他们不能只说 “咱们去登山”,得把这些关键信息讲清楚,你才能明白这个登山活动的价值和意义,这就是在设定场景。要是组织者没说清楚这些,你可能都不理解这个活动,更别说参与了,就像方案没有给老板设定好场景,无法形成关联,用户也就没有参与感和体验感。
再看你自己,看到这些信息后,如果感兴趣,你肯定会进一步询问,比如登山那天的天气状况、有没有专业领队全程陪同、中途休息点的设置等问题。这个交流询问的过程就产生了互动,你也对整个登山场景有了更清晰的认知,这时候你才会真正决定报名参加这次登山活动。这就是产品场景,每次设定场景要是没有互动,那你的方案、创意、搭的舞台就还不够完善。
说回现实,不管这篇文章想给你讲啥,我都设定了场景,每个场景都和后面要讲的事儿有关联,所以有互动。有了互动,就算产品或者方案再差,也有优化的空间。
举个例子,比如你需要输出一篇关于游戏的宣发内容,你做的每个创意、写的每段文章都得留点 “悬念”。既要告诉用户他们想知道的,也要留一些他们在文章里暂时了解不到的。还拿登山活动来说,活动组织者告诉你登山沿途风景很美,有独特的岩石地貌,这是吸引你参与的点,同时他们没说具体在哪个位置能看到最壮观的景色,这就给你留下了好奇和探索的空间,相当于为你在登山过程中的发现留下了 “伏笔”。所有这些伏笔都是为了让用户、让你的方案 “活” 起来,让所有场景相互连通,彼此有联系。就好像先告诉你登山能看到美景吸引你参加,等你开始登山了,在不同阶段不断有新的惊喜发现,这才叫运营!
所有的创意都来自生活,要是你不懂生活,脑袋里没场景,没有产品思维,那就真不适合做内容运营,要不还是去搬砖吧……
未经授权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