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啥会有广告作弊?说到底还是为了钱
老话说 “有钱能使鬼推磨”,广告圈里的作弊,本质上就是有人想 “不干活还拿钱”。
广告主投广告是要花钱的,比如想让用户点一下、下载个 APP,都会给渠道结算费用。这时候黑产就动起了歪心思:能不能假装做了推广,实际啥都没干,就把这钱赚了?
你可能会说:广告有没有推,看一眼不就知道了?但问题出在广告的 “监测方式” 上。
现在的广告分两种:
品牌广告,比如短视频app上的广告、打开 APP 时全屏的开屏广告,所有人都能看到,按天收费,时不时还来一些内容视频广告。这种想作弊太难了,毕竟全天下人都盯着,造假成本太高,基本没人敢动。
效果广告,比如刷头条时突然冒出来的信息流广告、玩单机游戏时弹出来的小广告,这些广告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,位置也不固定。它是按 “效果” 收费的 —— 用户点了、下载了、充值了,广告主才给钱。正因为 “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”,监测全靠数据上报,这就给了黑产可乘之机。

更麻烦的是广告行业的 “层层转包”。大平台(比如头条系、腾讯系这些)从广告主手里拿到预算,再分给小渠道去执行。有些小渠道为了多赚钱,偷偷找黑产帮忙 “造假”,大平台往往被蒙在鼓里,根本不知道底下人在搞小动作,所以这也给大厂的成本增加的很大原因之一。

不同的造假工作室手段不同
- 刷量:依赖脚本工具自动化造假;
- 数据造假:依靠数据截流等手段伪造广告行为;
- 游戏工作室:依赖游戏道具进行二次销售变现。
所以你看,只要有利润空间,又有漏洞可钻,黑产就会像苍蝇一样围上来,目标只有一个:花最少的力气,骗最多的钱。
常见的广告造假套路
1. 用真手机假装 “假用户”
这是最入门的操作,说白了就是 “用一堆手机演戏”。
黑产会搞来几十上百台手机(有时候是买二手的,有时候是租 “云手机”),再编个自动操作的脚本,让手机自己点广告、下载游戏、甚至假装玩一会儿。
你要啥数据,他就能给你啥数据:
- 你说 “要用户7留”,脚本就每天准时打开游戏打卡;
- 你说 “要用户充值”,他就自己充点钱(只要充值的钱比广告主给的分成少,就有的赚)。
现在网上还有不少黑产论坛,明着招人干这个,甚至分享 “怎么让手机自动操作” 的教程,简直把作弊当成了 “正经生意”。说实话,以前笔者做发行的时候上渠道,为了让数据好看,也会找一些工作室刷刷数据,什么自充/留存数据啊,我相信,很多的人应该也都玩过这些花的。

2. 工作室靠游戏道具 “空手套白狼”
这种比上一种复杂点,得懂游戏怎么玩,还得有门路把游戏里的东西卖掉。常见于 “按收入分成” 的合作 —— 广告主说 “用户在游戏里充100,分你50”,黑产就钻这个空子:
- 自己往游戏里充100 块,拿到广告主的50块分成;
- 再把充值换来的道具(比如装备、金币)打个6折,卖给真正玩游戏的人,又能拿回60块;
- 算下来,100块的成本,净赚 10 块。
他们卖道具的渠道也多,早期在淘宝,现在躲到微信群、游戏公会里,偷偷摸摸交易,外人很难发现。

3. 花钱让真人 “假装玩游戏”
这种更 “聪明”,直接找真实用户帮忙造假,用小钱骗大钱。
你可能听说过 “积分墙”—— 早年是下载APP给积分换礼品,现在黑产直接给钱:
- 广告主说 “拉一个新用户给 20 块”;
- 黑产就建个微信群或 APP,发任务:“下载这个游戏,登录3分钟,给你10 块”;
- 用户确实是真人,也下载了,但完事就卸载,根本不会真玩。黑产净赚中间的10块差价。

很多靠 “讲故事” 上市的公司,早年就靠这招刷数据,把用户量做得很好看,实际上全是 “无效用户”。
其实积分墙在我们常规的手段中是作为一种ASO优化。举例积分墙上的一些任务:
- 搜索下载,目的就是提高关键词的排名。
- 下载软件,目的就是为了冲榜。
- 评价,好的评分和评价能够增加权重。
总的来说,积分墙就是在一个应用内完成各种任务,以供用户完成任务获得积分的页面。如果想要达到ASO优化的理想效果,使用真人积分墙会更好,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榜单和关键词排名,而且权重还高。但在做积分墙任务的时候,试玩平台的用户下载错APP,或者没有通过指定关键词搜索到应用,而有些积分墙恰恰没有排重系统,很难判断用户重复下载,更有一些机刷去薅羊毛去刷试玩平台的量,恰恰防作弊的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都会导致积分墙的效果不尽如人意。
4. 偷真实玩家的数据
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(比如偷偷获取运营商数据、路由器记录),知道谁在玩游戏、谁想下载游戏:
- 比如你在应用商店搜了 “某款游戏”,准备下载;
- 黑产立马知道了,赶紧告诉广告主:“这个人是看了我们的广告才来的,快给钱!”
- 其实你根本没看到广告,广告主却白白付了钱。
更离谱的是,有些黑产还会 “预测” 谁会玩游戏,提前上报假数据,成功率比真广告还高。
5.用 “模拟器” 假装手机,低成本刷量
直接在电脑上装 “手机模拟器”(就像在电脑上假装开了个手机),批量开几十上百个模拟器,用脚本自动点广告、下游戏。
特点:成本极低(一台电脑顶几十台手机),但破绽也明显 —— 模拟器的操作太 “机械”(比如点击位置永远精准,不像真人会手抖),现在反作弊系统基本能识破,但黑产会改改参数,假装 “像真人”。
6.靠 “改机工具” 伪装成 “新手机”
手机都有唯一的 “身份证”(比如设备 ID),广告平台会靠这个判断是不是 “新用户”。黑产就用工具修改手机的 ID,让一台手机在平台眼里变成 “100 台不同的新手机”,反复去点广告、下应用,骗 “新用户奖励”。现在市面上也有很多改机的app。
比如:广告主说 “每个新用户下载给 10 块”,黑产改一次 ID,就假装一个新用户,一台手机一天能骗几十次,成本就点电费。

7. 抓 “僵尸号” 薅羊毛
很多 APP 里有 “长期不登录的僵尸号”,黑产会通过非法渠道买这些号,或者用脚本自动登录这些号,让它们去点广告、领福利,假装 “活跃用户”。
常见场景:一些游戏会给 “活跃用户” 弹广告,黑产就控制僵尸号点广告,骗广告主的 “点击费”,反正这些号本来就没人管,薅了也白薅。
因为自己很少登录使用微博,以前笔者的微博号就被偷了,应该也是搞了很多刷量行为,和发布动态行为,被微博官方封了。
8. 蹭 “热点事件” 刷量
比如某款游戏突然上了热搜,很多人自发去下载,黑产就趁机伪造数据,说 “这些用户都是看了我们的广告来的”,骗广告主的钱。
利用 “自然流量爆发” 混水摸鱼,反正下载量本来就大,广告主很难分清哪些是真广告带来的,哪些是蹭热点的假数据。
其实这些手段的核心都一样:绕开 “真实推广” 的成本,靠造假数据骗钱。说到底,作弊就是一场 “猫鼠游戏”黑产想的是 “怎么用最低成本骗钱”,广告主想的是 “怎么防骗”。但只要广告是 “按效果给钱”,只要还有漏洞,作弊就很难完全消失。
最后总结一下
真机,假用户
手机出厂刷ROM,预装渠道,按CPA合作,不考核后续;
植入木马,黑客渠道,通过木马控制用户手机,按CPC/CPA/CPS合作
安装自动脚本,刷量渠道,电脑控制多手机,按CPC/CPA/CPS合作,考核后续。
工作室刷量
道具倒卖,刷量或公会渠道,一个人控制多台手机,按CPC/CPA/CPS合作,考核后续。
激励包
奖励诱导用户注册,积分墙、红包锁屏之类,按CPA合作,考核要求不高。
真用户,假广告
数据劫持/撞库
- DSP、数据公司,拥有大量用户和标签数据,对CVR转化要求不严格
- 路由器、运营商,拥有用户访问网关数据,可应用于任何场景,尤其大IP产品
欢迎阅读笔者其他内容
未经授权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