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选定目标语言
在着手将一款游戏进行本地化时,确定目标语言是首要且关键的一步。确定适合本地化的语言有不少方法。首先,可参考竞品的本地化情况。看看同类型且在市场上成功的游戏都选择了哪些语言进行本地化。比如热门的RPG,要是发现很多同类型游戏都做了日语本地化,那就说明在RPG游戏领域,日本市场很值得关注,日语也就可纳入考虑范围。
从游戏类型和地域角度分析也很重要。不同地区的玩家对游戏类型的喜好差别很大。像角色RPG在日本特别受玩家喜爱,而第一人称射击游戏FPS在美国可能更受欢迎。所以,如果我们开发的是RPG游戏,日语就应优先作为目标本地化语言之一;要是 FPS 游戏,那就可以重点考虑英语等欧美地区广泛使用的语言。另外,新兴市场的本地化游戏通常较少,这意味着早点将游戏本地化为这些地区常用语言,有机会早早吸引忠实玩家。比如东南亚、南美洲等新兴市场的本土语言,都值得去调研分析其潜力。
把英语可以作为源语言。因为英语在全球通用性强,很多国家的玩家都有一定英语基础。以英语为基础进行本地化拓展,能降低难度和成本,之后再根据市场调研逐步增加其他目标语言。
二、明确目标市场特点
了解目标市场特点对游戏本地化必不可少,这涉及文化、宗教、政治等多个方面。
-
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背景差异大,对游戏内容的接受程度也不同。在欧美,一些血腥、暴力元素的游戏相对容易被接受,但在日本和中国等国家,这类元素会受到严格限制。日本版游戏可能把血腥画面换成绿色粘稠物或用黑白屏幕展示,中国也禁止过于血腥、断肢等画面。所以本地化时要根据这些文化差异调整游戏内容。
-
宗教是敏感领域,游戏内容若涉及违背当地宗教信仰的元素,可能遭抵制。所以必须提前了解目标市场主要宗教信仰和禁忌,避免触碰。
-
政治方面同样要重视,各国都有规范游戏市场的法律法规。德国就规定对纳粹相关元素,如纳粹党徽、希特勒形象等的描述是违法的。游戏要进入德国市场,涉及此类内容就必须修改。准备游戏本地化时,要提前了解目标市场政策法规,确保游戏内容合规,避免风险,让游戏顺利进入当地市场被玩家接受。
三、游戏内容准备工作
准备游戏本地化时,文本处理至关重要,关系到后续翻译及在不同语言环境下能否准确传达游戏内容。首先,千万不要随意拆分句子。不同语言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不同,比如韩语句子总是以动词结尾,若把俄语句子拆分成几个部分,翻译难度会大增。所以要尽量保持句子完整,方便翻译人员理解和翻译。
格式化标签和功能标签很有用。可以利用多种标签插入各种变量,像影响设计的变量、可用于稍后插入对象的变量、能插入数字的变量,或者更改说话角色性别的变量等。合理运用这些标签,能让文本更灵活,便于在不同语言版本中适配调整。
要避免硬编码字符串,每个可本地化的字符串都应能编辑,且不要涉及任何代码。从程序角度讲,这就是 “国际化” 要求,要让游戏不修改内部代码,就能根据不同语言和地区准确显示相应界面。另外,尽量别用简单单词组成字段,防止出现翻译和适配问题。
图形准备工作对游戏本地化很重要,会影响整体本地化的效率和效果。为了简化图形本地化流程,最好别在图形中插入文本。一旦图形中有文字,后续就得提取文字、解码、翻译、重画,然后再重新插入,这个过程繁琐,还容易出现损坏或适配不佳的情况。但如果已经创建了有文字的图片,那就得按规范流程处理文字内容,确保翻译等操作后,文字能完美呈现在本地化图形中,与游戏整体本地化风格契合,不影响玩家视觉体验和对游戏内容的理解。
界面调整在游戏本地化中很关键,关系到文本、图形等元素在不同语言环境下能否合理呈现。设计界面元素时,要充分考虑不同目标语言的文字量、字节等情况,预留合适空间。一般来说,会为其他语言文本预留 30% 的空间(如果能预留更多更好),这对菜单选项、UI 等短字符串元素很有用。更精准的做法是根据具体目标语言设计界面。比如德语文字量通常比英语多 30%,俄语多 10%,阿拉伯语文字量也较大,针对这些语言设计界面布局时,就要预留更充足空间,避免文字显示不全或排版拥挤;而繁体中文占用空间一般比英文少 30%,规划时也需相应调整,保证界面美观协调。
从字节角度看,一个拉丁文字母占一个字节,西里尔文和阿拉伯文占两个字节。规划数据存储时要考虑这点,确保游戏不同语言版本下数据存储和读取正常,不会因字节差异出现乱码或数据丢失问题,为玩家提供流畅舒适的游戏界面交互体验。
为本地化人员提供充足合适的辅助资料对游戏本地化很关键,能帮助他们更好理解游戏内容,准确开展本地化工作。
完善项目规格文档:项目规格文档是本地化人员工作的重要依据,需涵盖多方面信息。沟通风格方面,要明确游戏文本是正式还是非正式,是严谨审查过的表述,还是通俗甚至粗俗的风格。比如面向成年玩家的恶搞类游戏,语言风格可能较随意,教育类游戏则需正式规范。还要说明对待玩家及与玩家交流的方式,是尊重还是亲切,像角色扮演游戏可能更倾向营造亲切感,增强玩家代入感。此外,要交代观众群体特征,若没表明是面向儿童的游戏,可能被误翻译成适合成人的内容,引发尴尬。禁用符号及其他技术限制也不能遗漏,比如直引号或长破折号在某些语言环境下不能使用,这些细节最好提前说明,让本地化人员清楚创作要求,保证工作正常开展。
构建游戏词汇表:词汇表在游戏本地化中能统一名称,避免混淆。它是游戏术语和各种元素的集合列表,游戏里的物品、角色、任务、法术等重要元素,都应在词汇表中有明确统一的名称。比如不能一个地方把某个任务引导物品叫 “真理之剑”,另一个地方又换个称呼,这种不统一的术语会让玩家困惑,甚至影响游戏流程。构建词汇表能保证游戏本地化过程中关键元素名称一致,提升本地化质量和准确性,使不同语言版本游戏内容连贯统一。
四、文化差异多考量
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背景独特,游戏中的文化元素本地化时需针对性调整。以节日元素为例,西方圣诞节重要,游戏里可能有圣诞老人、雪橇、圣诞树等元素,玩家习以为常;但中国重视春节,游戏本地化到中国市场,可把节日场景、活动换成贴春联、放鞭炮、发红包等春节特色内容,让中国玩家更有亲切感。
习俗方面也是如此,俄罗斯橘子常被视为新年象征,美国玩家却不这么认为。若要让美国玩家理解游戏中的新年氛围,可能需把橘子换成肉桂等更贴合他们认知的元素。
图标含义也需注意,在某些文化中,特定手势、符号有特殊寓意。“OK” 手势在欧美多数国家表示认可,但在一些中东国家有侮辱性含义。游戏中若有这类易引起歧义的图标,需根据目标市场文化理解更改或加以说明,防止玩家误解。只有合理改编文化元素,使其贴合当地文化,游戏才能被当地玩家接受,避免推广受阻。
游戏本地化过程中,对宗教、历史、政治等敏感内容,要依据目标市场规定和民众接受程度严格审查。
宗教领域敏感,曾有游戏因包含《古兰经》片段被伊斯兰国家全面禁止。所以要提前调研把控目标市场主要宗教信仰、禁忌及宗教元素在游戏中的呈现,避免违背教义、伤害宗教感情的内容。
历史方面同样重要,像《帝国时代》在韩国被禁,因涉及日本军队入侵韩国并轻松占领朝鲜半岛的情节,虽符合历史事实,但伤害了朝鲜民族感情,最后开发商修改内容,增加朝鲜军队英勇抵抗的情节补丁。
政治上,各国都有规范游戏市场的法律法规,德国严禁游戏出现纳粹相关元素。游戏要进入德国市场,涉及此类内容必须修改或删除。总之,开发者要充分了解目标市场敏感内容要求,提前审查调整,避免游戏被禁,确保能在当地顺利发行运营。
五、本地化测试莫忽视
在游戏本地化过程中,本地化测试至关重要,直接关系到游戏在不同语言和地区上线后的质量与玩家体验,决定游戏能否被目标市场接受。
首先准确性至关重要,就是语义准确,即忠于原文,和功能准确,即情绪到位。审视游戏各类文本,包括剧情对话、任务描述、游戏提示、界面按钮文字等,确保翻译内容准确传达原文意思,无歧义或误解。像专业术语、特定文化背景词汇,在目标语言中要有恰当精准的对应翻译,比如 “技能冷却时间”,翻译成其他语言也要让玩家明白含义。同时,注意语法、拼写及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,避免影响玩家理解。
游戏功能在不同语言版本下的正常运行也是测试重点。检查多语言切换是否导致游戏崩溃、卡顿,各个本地化版本与原始版本是否兼容。比如测试RPG游戏,切换语言后,角色技能释放、道具使用等功能要能正常操作,无报错或无法响应情况。还要关注键盘输入在不同语言环境下是否正常,因为国际键盘布局和本地常用的可能有差异,输入出现问题会严重影响玩家游戏体验。
文化元素调整是否合适也不容忽视。不同地区文化、习俗、宗教信仰、历史背景不同,游戏中涉及这些方面的内容本地化后要符合当地文化规范,不能冒犯或违背当地习惯。西方游戏常见的基督教元素,本地化到伊斯兰国家需调整或替换,避免不良影响;涉及历史事件的情节,要考虑不同国家对该事件的认知和感受,恰当改编,让游戏被当地玩家接受。通过细致把控这些方面,全面检测游戏整体本地化效果,确保符合预期,为不同地区玩家带来流畅且贴合当地文化习惯的游戏体验。
游戏发布不意味着本地化工作结束,还需持续关注并优化跟进。游戏上线后,随着玩家参与使用,可能出现新的本地化问题,如新添加文本未准确翻译,或新推出游戏功能在不同语言版本下出现适配问题等。
要建立有效监控机制,通过游戏内反馈渠道、社交媒体、论坛等平台,及时收集玩家关于本地化的意见和建议。一旦发现问题,迅速组织人员分析修复,尽快更新游戏版本,解决本地化漏洞,保障玩家在良好本地化环境下享受游戏,提升满意度和忠诚度,维护游戏在市场中的口碑。
版权所有:一枚游戏干饭人
未经授权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