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戏运营岗位的 “全能性” 同样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—— 既要懂玩家心理,又要会看数据,还得和各种渠道打交道,甚至有时候需要去营造话题。尤其是渠道运营,直接关系到游戏的拉新量、活跃度和最终流水。
另外,一款手游上线后,最怕听到的词是 “凉凉”—— 下载量原地踏步,评论区冷冷清清,服务器全天处于 “养生模式”;而最让人激动的词莫过于 “炸服”—— 用户挤爆登录界面,社交平台刷满讨论,客服后台被 “什么时候开服” 的消息淹没。从 “凉凉” 到 “炸服” 的天堑,往往就差一个能 “搞事” 的渠道老司机。

用 “反套路” 话题制造病毒式传播
运营“搞事” 的精髓,在于跳出 “下载送礼包” 的陈旧框架,制造让用户主动转发的传播点,要学会利用话题性。有些运营人员是真的行,从不会直白吆喝 “快来玩”,而是用 “争议性内容” 点燃讨论欲。之前看过一款仙侠手游上线前,故意放出 “门派歧视” 的话题:“XX阁弟子都爱用脸滚键盘?其实是技能设计太无脑”,引发不同门派支持者的骂战,骂着骂着,大家都忍不住下载游戏亲自验证 —— 这正是老司机想要的 “骂声变流量”。
最近的《捞女游戏》就是从争议性话题这类的典型案例了。上线第一天就因为“捞女”二字引发舆论风暴,被迫改名为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。但换了马甲,依然火得离谱:五天卖出68万份,登顶国区热销榜,收入突破400万元,好评率高达96%。

在早些年间,买量还没有这么疯狂的年代,大部分的游戏来量来自于渠道,当然,现在很多游戏也是拥抱渠道的。比如腾讯的游戏,在内部双平台(手Q、微信)依赖就很高。
为什么很多游戏必须死磕渠道?因为一款新游戏上线,如果不是朝着买量去做的,哪怕品质再好,没有渠道助推也可能 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。月增百万注册、流水破千万的 KPI,可不是靠玩家 “自来水” 就能完成的。渠道就像游戏的 “扩音器”,运营的任务就是让这个 “扩音器” 始终对准目标玩家,还得调到最大音量。
渠道生态复杂?运营要主动 “钻空子”
渠道生态复杂,内容平台(tap、好游快爆)、硬核联盟(OVHM)、买量平台、游戏公会、短视频平台(B站、抖音、快手),现在主流的我们都简称为5+3+3(猜猜是哪些)…… 每个渠道都有自己的规则和资源,但如果你的游戏不能给渠道带来即时收益(比如初期流水低、分成少),渠道是不可能主动推你的。
这时候,“被动等待” 等于 “慢性死亡”。运营必须像 “侦探” 一样研究渠道的每一个角落:
- 应用商店的关键词排名算法是什么?如何优化游戏名称、标签和描述,让玩家搜 “仙侠”“卡牌” 时优先看到你的游戏?
- 渠道的首页推荐位有什么规律?是按下载量排序,还是看次日留存?
- 近期有哪些节日活动、新品专题?报名门槛是什么?
一个案例:
一款中度休闲手游的渠道运营,上线初期在某主流应用商店的自然下载量日均只有几百。某天在开发者后台闲逛时,发现渠道在策划 “游戏狂欢周” 活动,要求报名的游戏提供专属礼包码,奖励越丰厚,入选概率越高。当时报名的开发者寥寥无几,很多人觉得 “小作坊游戏配不上大活动”。运营立刻申请了1万份包含稀有道具的礼包,连夜调整了活动报名素材,突出 “夏日限定玩法 + 独家礼包”。结果活动当天,游戏下载量暴涨到4万,次日留存还比平时高10%,直接被渠道标记为 “潜力产品”,后续拿到了连续两周的首页推荐位。
主动不是 “瞎折腾”,而是精准捕捉渠道的 “闲置资源”。比如直播平台的 “新游试玩” 栏目,很多中小主播缺优质素材,你主动提供定制化的试玩脚本和粉丝福利,他们反而更愿意主推你的游戏;游戏公会需要维系成员活跃度,你针对性设计 “公会专属副本”,他们自然会带着玩家集体入驻。
用数据 “打脸” 渠道:让腰部游戏闪光
渠道的 KPI 比谁都现实:推 A 游戏能赚1000万分成,推 B 游戏只能赚10 万,傻子才会选 B。手游行业里,S 级爆款(比如流水过亿的头部产品)永远是渠道的 “心头肉”,但 S 级产品就那么几款,剩下的 90% 都是 “腰部产品”。
渠道运营的核心任务,就是让你的腰部游戏在渠道眼里 “闪一下”——用短期爆发的数据证明 “我能给你赚更多钱”。
举个例子
笔者之前有过一款国战类题材的手游,上线第一个月在某渠道的流水只有100万,渠道给的资源位也比较少。分析数据发现,游戏的付费率不错,但 ARPU(每用户平均收入)偏低,核心玩家反馈 “缺少值得氪的点”。于是游戏里开展了 “全服冲级赛”:7 天内等级排名前 100 的玩家,除了游戏内道具,还能获得实体奖励,同时推出 “限时充值翻倍 + 专属称号” 活动。活动上线后,3 天内渠道流水冲到500 万,ARPU 直接几倍,在渠道的 “周流水增长榜” 上冲的很高。
商务那边就街道渠道反馈:“你们这游戏藏得够深啊!下周给你们首页 banner 位,再配个独家礼包,能不能再冲一波?” 游戏在该渠道的月流水稳定在1000 万以上,成了渠道的 “腰部标杆”。
上面案例的关键是 “反差感”:平时默默无闻,突然用数据 “打脸” 渠道的固有认知。对渠道来说,“能突然爆量” 比 “一直稳定” 更有吸引力 —— 稳定的产品他们见多了,但 “有潜力冲 S 级” 的产品,才值得他们赌一把资源。
接受 “渠道成长周期” 的慢,才能等来 “躺着赚钱” 的快
很多人以为,渠道运营/商务就是 “搞定负责人”“拿到资源位”,但实际上,一个渠道从 “测试推荐” 到 “稳定主推”,至少需要 3-6 个月的磨合,快不得。
就像两个人从陌生到走到一起,刚加好友就发 “我们结婚吧” 的消息,十有八九会被直接删除;感情升温总得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:
- 第一个月:从朋友圈点赞评论开始搭话,偶尔聊几句工作日常、兴趣爱好,约着喝杯咖啡逛次公园 —— 这是 “初相识”,看看彼此是不是 “聊得来”;
- 第三个月:熟悉了对方的作息和小习惯,会记得对方不爱吃香菜、喜欢喝冰美式,周末一起看场电影、分享一碗麻辣烫,偶尔说说心里的小烦恼 —— 这是 “有好感”,看看相处起来是不是 “舒服自在”;
- 半年-后:知道对方的软肋和梦想,会在生病时送药、加班时留灯,愿意把自己的银行卡密码告诉对方,开始一起规划未来的小家 —— 这才是 “认定彼此”,可以 “放心交付真心”。
一些比较心急的团队,一款游戏上线两周,因为渠道没给推荐,就基本放弃了。但他们没看到,人家有些游戏在上线初期,为了换一个 “分类页小图标”,运营、商务天天找人家了,陪审核员改素材、盯数据,熬了整整两个月才换来第一次 “露脸”。
渠道运营的本质是 “养关系”,但这个关系的基石是 “共同赚钱”。你得陪渠道走完 “测试 - 优化 - 爆发 - 稳定” 的周期:他们给资源,你用数据反馈;他们提要求(比如优化登录流程、增加渠道专属活动),你快速落地。等到双方形成 “资源换流水” 的默契,你会发现 —— 之前天天求着要的资源位,渠道会主动问你 “下周要不要试试这个位置?”
最后数据是 “搞事” 的指南针,不是枷锁
老司机的 “搞事” 从不是瞎折腾,而是建立在对数据的敏锐嗅觉上。他们会盯着实时新增用户曲线调整推广节奏:发现某类 KOL 的视频转化率突然下降,立刻切换成 “素人真实测评”;看到凌晨时段付费率飙升,马上在渠道推 “夜猫子专属礼包”;甚至会根据玩家在评论区反复提到的 “梗”,当天就调整广告素材。
游戏行业早就过了 “靠人情、靠返点” 搞渠道的时代了。现在的渠道比谁都精:你说你的游戏好,拿出次日留存数据;你说能赚钱,晒出 ARPU 和付费率;你说有潜力,用活动爆发的流水说话。运营渠道的核心,不是 “讨好”,而是 “共赢”—— 你帮渠道完成 KPI,渠道帮你实现百万新增和千万流水。毕竟,只有游戏赚钱了,你才有底气跟老板提 “年终奖能不能加个零”,不是吗?
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内容哟!
欢迎阅读笔者其他内容
未经授权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
发表评论